四 依 法

 

 

 

●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二

 

復次舍利子。

云何  菩薩摩訶薩  依趣善巧。

 

舍利子。

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故。

四依趣  善能具足。

 

何等為四。

所謂

依趣於義。不依趣文。

依趣於智。不依趣識。

依趣於了義經。不依趣不了義經。

依趣於法。不依趣數取趣者。

 

 

舍利子。

云何名為  依趣於義  不依趣文。  

復以何等  為文 ?為義?

 

舍利子。

所言文者。謂諸世間 諸法作用  傳習文詞。

所言義者。謂所通達 出世間法。

 

所言文者。宣示可樂 布施  調順  寂靜  言詞。

所言義者。謂所布施 調順寂靜。決定了知  無朽壞智。          (無朽壞智=佛性)

 

所言文者。訶毀生死 分別言詞。

所言義者。生死不染 徹見法性。                    (法性=佛性)

 

所言文者。稱揚讚歎  涅槃功德。

所言義者。謂諸法性  涅槃  無分別性。

 

所言文者。隨順諸乘  建立言說。

所言義者。一理趣法  善通達智。

 

所言文者。宣說  捨離諸所有法。

所言義者。謂是三輪  究竟清淨。

 

所言文者。宣說律儀  身語意業  受持學處  杜多功德。

所言義者。身語意業  皆不可得。不由加行  尸羅清淨。

 

所言文者。宣說  忍受  瞋恚  裁忿  憍慢  傲逸。能行是忍  名善丈夫。

所言義者。謂善證得  無生法忍。

 

所言文者。演諸善根  發起精進。

所言義者。無取無捨  無住精進。             

 

所言文者。宣說  靜慮  解脫  等持  等至。

所言義者。滅盡定智。

 

所言文者。一切聞持  諸慧根本。

所言義者。不可說義。

 

所言文者。謂能開示  三十七覺分  聖道正法。

所言義者。證得  菩提分法  正行之果。

 

所言文者。謂能開示  苦集道諦。

所言義者。於滅作證。

 

所言文者。開示  無明為初  乃至老死。

所言義者。謂  無明滅故  乃至老死亦滅。

 

所言文者。宣說  止觀  資糧正法。

所言義者。明解脫智。

 

所言文者。宣說  貪瞋及癡  等分行法。

所言義者。謂  無分別心  解脫智。

 

所言文者。開示  一切障礙之法。

所言義者。謂  無障礙  解脫之智。

 

所言文者。開示三寶  稱讚功德。

所言義者。離欲法性  無為無著  功德正行。

 

所言文者。宣說菩薩  從初發心  乃至  道場  修學功德  發起正行。

所言義者。謂  剎那心相應  證覺  一切智智。

 

舍利子。

舉要言之。

如來所演  八萬四千  法藏聲教  皆名為文。

諸離一切  言音文字  理不可說  是名為義。

 

舍利子。

是名  菩薩摩訶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依趣於義  不依趣文。

 

 

 

 

復次舍利子。

云何  菩薩摩訶薩   依趣於智  不依趣識。 

 

舍利子。

菩薩摩訶薩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善巧了知  諸有言教  數取趣義。

是名為識  此不應依。           (數取趣義=取法取果)

 

諸有言教  如法性義。

即是於智  此應依趣。          (如法性義 =第一義 佛性)   

 

又舍利子。

是菩薩摩訶薩  由二法善巧  便能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

何等為二。

謂識及智。

 

舍利子。

何等為識。何等為智。

 

舍利子。

所言識者  謂四識住。

何等為四。

一者 色趣識  所依止。

二者 受趣識  所依止。

三者 想趣識  所依止。

四者 行趣識  所依止。

如是識住。是名為識  不應依趣。

 

所言智者。

於五取蘊  識不安住 諸蘊遍智。

是名為智  此應依趣。

 

 

所言識者。

謂能了知  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如是了知  則名為識  不應依趣。

 

若有說言  四種識住  識不安住。此則名為  識之法性。

若於法性  不雜亂智。是名為智  則可依趣。

 

 

又復識者。

所謂了別  眼所識色。耳所識聲。鼻所識香。舌所識味。身所識觸。意所識法。

如是了別  是名為識。

 

所言智者。

若於內處  心慮寂靜。若於外處  尋伺不行。

依趣於智  不於一法  而生分別。

如是等相  名之為智。

 

 

又復識者。

從所緣境  而生於識。

從諸作意  而生於識。

從遍分別  而生於識。

如是等相  名之為識。

 

所言智者。

無取 無執 無緣 無了別  無所分別 

是名為智。

 

 

又復識者。

於諸一切  有為行法。識所依趣  是名為識。

 

所言智者

  無為法 無識 ,

能行此  無為智  是名為智。

 

 

又復識者。

有生 有滅 有住  之識。

故名為識  不應依趣。

 

無生無滅  亦無所住。

是名為智  此應依趣。

 

舍利子。

是名  菩薩摩訶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依趣於智  不依趣識

 

 

 

 

復次舍利子。

云何名為  菩薩摩訶薩   不依趣不了義經   依趣了義經。

 

舍利子。

諸菩薩等  善能通達。

即如先說  所有廣文。是則名為  不了義經。如是廣文  不應依趣。

即如先說  所有廣義。是則名為  了義經際。如是廣義  則可依趣。

 

又舍利子。

何等經中  以為了義。

何等經中  名不了義。

 

舍利子。

菩薩摩訶薩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善能分別。

若諸經中  宣說於道。如是言教  名不了義。

若諸經中  宣說於果。如是言教  名為了義。

 

若諸經中

說世俗諦 名不了義。

說勝義諦 名為了義。

 

若諸經中

宣說作業  煩惱惑染。名不了義。

若有宣說  煩惱業盡。是名了義。

 

若諸經中

宣說訶責  染污之法。名不了義。

若有宣說  修治清淨。如是法者  是名了義。

 

若諸經中

有所宣說  厭背生死  欣樂涅槃。名不了義。

若有宣說  生死涅槃  二無差別。是名了義。

 

若諸經中

宣說種種  文句差別。名不了義。

若說甚深  難見難覺。是名了義。

 

若諸經中

文句廣博  能令眾生  心意踊躍。名不了義。

若有宣說  文句及心  皆同灰燼。是名了義。

 

 

若諸經中

宣說  有我  有情 命者 養者  數取趣者  意生  摩納婆  作者  受者。

又說立  有種種受蘊  無有主宰。

如是言教  名不了義  不應依趣。

 

若諸經中    空 無相 無願  無生無起。

亦無出現  無有我  無有情  無命者  無養者  無數取趣者  及三解脫門。

如斯言教  是名了義。則可依趣。

 

舍利子。

是名  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依趣了義   不趣不了之義

 

 

 

 

復次舍利子。

云何名為  菩薩摩訶薩。依趣於法  不依趣數取者。

 

舍利子。

菩薩摩訶薩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於諸經教  善能分別  諸有宣說  不了義經  即為  補特伽羅義。   (補特伽羅義 = 輪迴六道眾生)

如是言教  不應依趣。

 

諸有了義  即如性法義。                                             (如法性義 =第一義 佛性)

如是言教  此應依趣。

 

 

又舍利子。

復以何等 名為依法。

云何名為  數取趣者。

 

舍利子。

若有依止  數取之見  諸所緣法。                                          (數取之見  諸所緣法  =  說得果 說得法)

如是之相  名數取者。

 

此數取見所緣  法住性之法性。                             (法性 =第一義 佛性)

如是相者  是名為法。

 

 

言 數取者。

所謂  凡夫數取。善凡夫數取。隨信行數取。隨法行數取。

第八數取。預流數取。一來數取。不還數取。阿羅漢數取。獨覺數取。菩薩數取。

 

舍利子。

復有一 數取者 

出現於世。利益安樂  無量眾生。悲愍世間。為諸天人  義利安樂。

如是數取。所謂  如來 應 正等覺。

 

舍利子。

如是一切  數取名言。

如來  依世俗諦  為眾生說。

 

若有眾生  於此言教  起於執著。

如是等類  不應依趣。

何以故。

如來  欲令於彼  正依趣故。

佛薄伽梵  說如是法。

 

汝等依趣  諸法實性。

無宜依趣  彼數取者。

 

 

舍利子。

何等是為  諸法實性。

 

舍利子。

所謂  無有變異。無有增益。無作 無不作  不住無根本。

如是之相  是名 法性。

 

又復於一切處  通照平等。                             (平等=空 無自性)

諸平等中  善住平等。

不平等中  善住平等。

於諸平等  不平等中  妙善平等。

如是等相  是名 法性。

 

又法性者

無有分別  無有所緣。於一切法  證得決定  究竟體相。

如是名為  諸法實性。                             (諸法實性=佛性)

 

舍利子。

若有依趣  法性之者。

則諸法性  無不依趣。

 

菩薩摩訶薩  由證入如是門故。

於一切法  依趣一切法性故

 

舍利子。

如是名為  菩薩摩訶薩  四種依趣。

 

若有菩薩摩訶薩。於此法中  能通達者。

是則說名  依趣善巧。

 

舍利子。

如是名為  依趣善巧菩薩摩訶薩 

為欲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故  精勤修習依趣善巧